11大自然的語言(通用14篇)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1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 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 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 。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 :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 (略)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2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里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后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后兩段,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于”“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于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后,再次突出,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對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盡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盡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并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于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做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后,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并學會運用。
教學設計示例1
一、導入 新課
由復習學過的文體導入 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后議論回答,然后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后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采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于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局部,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后,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征、成因和意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檢查作業 。叫學生回答上節課布置的作業 。
二、理解本文說明的生動性
1.請三位同學分別朗讀前三段課文。
2.理解題目的含義。問:指什么?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
學生討論,回答。第二段結束時說:“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營飛,都是”,第三段開頭又說:“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可見是指“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物候現象。作者將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比做,顯得形象生動。課文以為題,作者是經過一番認真構思的。首先在課文第二段中有“傳語”、“暗示”、“唱歌”等詞語,將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動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現象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其次,概括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給人以形象生動的印象。說明抽象深奧的物候學知識,從生動豐富的自然現象說起,精彩動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風景圖,使人容易對其產生興趣,也符合人們由表及里認識事物的過程。
3.理解課文生動形象說明事物的特點。課文第一段可以說是對題目的解釋和具體化,本段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哪些詞語用得好?
學生討論回答。本段具體描寫了——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語言生動、優美、形象,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圖。寫大地回春,用了擬人手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寫燕子歸來,用“翩然”形容,給人以輕快敏捷的感受。寫秋天植物葉枯落地,用“簌簌”一詞,寫昆蟲用“活躍”和“銷聲匿跡”對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肅殺的秋天之中。這些貼切生動的詞語或狀其具體情態,或概括其總體特征,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受。恰當貼切地解釋了。
(4)口頭作文(略)
三、學習舉例說明
1.導入 :本文在說明事物時除了條理清楚和生動形象以外,還有一個特點是采用了舉例說明的方法。舉例子可以將一些抽象深奧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說出來,令人容易明白。請大家將課文中的例子找出來。
學生快速讀課文,尋找文中的例子。教師指名回答。然后補充說明。
2.本文在舉例時常用“例如”之類的用語。請同學們看看,這樣的用語還有多少?有沒有不用的?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教師指名回答,然后明確:這樣的用語,課文中還有“下面是一個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舉了“杏花開和布谷鳥來了”三個例子都沒有用。
3.本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卻舉了兩個例子,這有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舉手回答。明確:舉例多少應根據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舉或只舉一個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舉兩個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兩個例子很有必要。因為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冬天溫和,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來推論,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上是春天反而來得遲,且又寒冷。舉兩個例子說明,才能使人對此確信無疑。
四、總結擴展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課以后的感受。
2.教師總結。
五、布置作業 (略)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導識字、學詞。
難點: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淺顯簡明的導語 出示課題后,相機進行生字“語”的教學。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讀),學生靜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認讀生字。(給足時間,照顧差生)
4.自由讀課文,讀后在課文中找出9個生字和6個要求會認的字,反復拼讀,讀準為止。
5.檢查生字讀音:同桌互讀互查,教師利用不帶拼音的字卡采取開火車、指名讀、互相幫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檢查“仔、那、永、訴”的讀音。
6.自由讀全文,要求讀正確。
7.大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用序號標出節次。
二、指導讀好一、二、三節
1.學讀第一節。
(1)教師范讀。看課件:以春天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躍出水面;雪山、三葉蟲化石……等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妙的片斷。
(2)學生自由練讀。
(3)小組討論:通過看插圖、結合課前的郊外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機處理“說話、語言、仔細觀察、發現”等詞語。
(5)個人自由反復練讀,同桌互讀互評;指名讀。
(6)全班齊讀第一節。
2.學讀第二節。
(1)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2)看課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來游去。
(3)指名讀一句,(貼小蝌蚪圖)范讀,齊讀。
(4)啟發學生想像討論:小蝌蚪在說什么呢?(相機進行口語訓練)
(5)師生合讀。
師:這是:
生:春天已經來到人間。
(6)學生反復練讀,同桌互讀,從讀中知道這一節指的是人們看到水中游著的蝌蚪,就會知道春天到了。
(7)看課件:春、夏、秋、冬各季節特征的片斷,加深擴展學生的感受,以幫助突破難點。
(8)反復練讀,指名讀、評,最后齊讀第二節。
(9)齊讀一、二節。
3.學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的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3)自由練讀,思考:這一節指的是什么?它告訴了我們什么?
(4)自由練讀,同桌互讀,指名讀,評后齊讀。
(5)討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6)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
(7)齊讀一至三節。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讀第一句。范讀,齊讀。
這是在告訴人們什么?指名答,讀第二句,范讀、齊讀。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范讀第五節,必讀。
(4)總結:不愛學習,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永遠也看不見;只有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語言”,探索更多的奧秘。
(5)齊讀全文
二、思考小結
1. 自由讀課文。
2. 思考討論:詩中指的是什么?
3. 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 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三、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1) 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2)范寫“就、訴、永”。
就:左右結構(不要漏寫最后一筆“點”。)
訴:右邊是“斥”不是“斤”。
永:獨體字。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五、擴展活動。
1.準備三個頭飾(蝌蚪、魚、三葉蟲)邊表演邊讀詩。
2.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相機完成課后第4題)
3.召開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題班會。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4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說說課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生:魚鱗上有一個個圓圈是,這是在告訴我們小魚幾歲了。
生:“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瑪拉雅山巔是,這里在告訴人們:那曾是汪洋一片。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說明大家讀的很認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奇妙的大自然語言都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同學們請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魚鱗、以及三葉草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這張圖片(樹的年輪),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師,我看到樹樁。
生:好。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這里砍伐后的樹樁,樹樁上的圓圈叫做年輪,它記載著這棵樹的年齡,這也是。
生:老師,真的就在我們身邊啊!
師:對,就在我們身邊,請同學們聯系生活想一想,你們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燕子飛回來了,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兒紅了,就是告訴我們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生:老師,我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也是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師:我也知道,大雁南飛是告訴人們天氣涼了,出現月暈是要刮風的預兆,這也是。
生:老師,我覺得“沙塵暴:也是,可我聽不懂它對人們說什么?你能好訴我嗎?
師:這為同學提的好,“沙塵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吶喊,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報負。那么它究竟對人類說些什么?請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它批評那些亂砍伐樹木的人。
生:它在批評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
生:“紗塵暴“在大聲說:別在砍樹了,地球都快被你們弄成禿頭了,我能不發脾氣嗎,唿……唿……氣死我了!
師: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樣做你才不發脾氣呢?
生:多栽樹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會說:“多栽化,多種樹,山青水美的,誰有什么脾氣呀,我就這點要求。”
師:同學們想象可真豐富!“沙塵暴”的語言你聽懂了嗎?好,希望“沙塵暴”憤怒的吶喊能給一些人以警示吧。
評析:本教學片斷樹立了人文的理念,創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開發了課程。教師不是就教材而講教材,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拓展知識,提升情感。在學生自我體驗中明確了正確的價值觀。師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通過對話交流情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5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掌握“語言、以為、說話、發現、已經、古老、化石、告訴、學習、人們、永遠”等詞語。認識“察、逗、間、如、粗、意”6個字。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什么是。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5、通過學習,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6、讓學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
難點
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的意思。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我們人類用語言說話,可你知道嗎?大自然也有語言。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聽課文錄音。
注意:要指導學生讀準聲母是平舌音的“仔、訴、粗”,讀準韻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卡片,認讀生字詞。
(2)朗讀課文。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二、三、四小節。
(1)自由讀,想想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交流。
①說說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
(在學生匯報的同時,可讓學生觀察小蝌蚪、大魚鱗等的圖片幫助理解。)
②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a、為什么說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來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現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蟲”?為什么找到“三葉蟲”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斷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葉蟲”化石的圖片,介紹三葉蟲:三葉蟲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兩億多年以前已經滅絕。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它的化石,可以推斷出喜馬拉雅山巔曾是汪洋大海。)
(4)這三節寫了大自然中誰的語言?課文中的指的是什么?
(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等。)
(5)練習朗讀。
2、學習第一、五節。
(1)你還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齊讀第一、五小節。
(3)議答:如何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總也看不見。”
(4)小結:大自然有無窮的奧秘,如果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動腦,你就會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四、朗讀指導。
讀句子時,要注意讀出句子的節奏和語氣。同時應做到邊讀邊想象,如讀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動的‘逗點’”,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樣子,蝌蚪在水中游動的情景。
本課是詩歌,要注意讀出韻味來。每一節的二、四兩行末尾都押“an”韻。韻腳要讀清楚,有的可以拉長一點聲音,如第二節中的“逗點”的“點”,“人間”的“間”都可以比別的字讀得長些。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卡片,認讀生詞。
語言、以為、說話、發現、已經、古老、化石、告訴、學習、人們、永遠
二、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讀方格中的生字,說說你記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記的?
在字形上,要讓學生注意到“訴”共七筆,最后一筆是“點”;“永”字第二筆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謎語“一口咬掉牛尾巴”記憶字形。
2、小組交流。
3、重點指導。
就:左右結構,右面沒有“撇”。
告:上邊的“牛”字豎不出頭,口訣“一口咬掉牛尾巴。”
訴:左右結構,右面“斤”上加一點。
4、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
本課有五個生字是左右結構的字。“化、語、訴、現”左窄右寬,“就”字的左右兩部分大致相等。要讓學生仔細觀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寫,并養成邊寫邊對照的習慣,這樣,就容易看到自己寫字上的進步,提高寫字的興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戲。
布置作業 :
1、讀拼音寫詞語。
2、把下面搭配恰當的詞連起來。
大自然的 化石
游動的 蝌蚪
古老的 語言
3、看圖,把下面的詞語組成句子。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并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
2、培養速讀習慣和能力。
3、積累一些詞語。
4、了解自然現象,培養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l)歸納段意及文章的內容要點。
(2)積累詞匯。
教學難點 :速讀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時間二課時
課前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衰草連天 鬢毛衰
翹尾巴 連翹
觀測 道觀 播種 耕種
差異 差遣 差勁 參差
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融化: (2)萌發: (3)次第: (4)呈現: (5)周而復始: (6)花香鳥語: (7)物候; (8)觀測: (9)懸殊: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課前口頭作文(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大自然會有那些語言?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
三、速讀課文,歸納文章內容,提高速讀能力。
1.學生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學生獨立歸納文章內容。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完。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積累詞語。
1、教師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2、學生討論并歸納,自由發表意見。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
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
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3、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4、個別提問回答。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5、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
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四、教師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我門要熱愛大自然。
五、布置作業
A.抄寫課前字詞。
B.思考練習一。
C、課后練習四。
六、說課精要:提高學生的速讀能力很重要,要對他們高要求,并布置一定的任務,讓他們在學習課文當中提高能力。
七、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文章的內容要點。
2、學習文中的一些說明方法。
3、了解自然現象,培養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目標1 目標2
教學難點 :
目標1
課前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一、課前口頭作文(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
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萌發次第孕育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周而復始
三、正課(掌握一些自然知識及文章的說明方法)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l)緯度的差異。
(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
(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
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
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
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
層是怎么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
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
義用兩個'對于"、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以上過程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先思考再回答,或通過小組交流完成)
四、教師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又用詞形象、典雅。學了這篇文章后,我們更應該熱愛大自然。
五、布置作業
A.完成練習三。
B.完成《掌握語文》的練習。
C、寫一大自然景物。
六、說課精要:讓學生掌握課文的知識,必須設計一些問題,使他們遵循一定的思路去歸納。
七、教學后記:
<-- #EndEditable -->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7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掌握“語言、以為、說話、發現、已經、古老、化石、告訴、學習、人們、永遠”等詞語。認識“察、逗、間、如、粗、意”6個字。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什么是。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5、通過學習,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6、讓學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
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
難點
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的意思。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課題。
我們人類用語言說話,可你知道嗎?大自然也有語言。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聽課文錄音。
注意:要指導學生讀準聲母是平舌音的“仔、訴、粗”,讀準韻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畫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卡片,認讀生字詞。
(2)朗讀課文。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二、三、四小節。
(1)自由讀,想想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交流。
①說說通過讀,你知道了什么?
(在學生匯報的同時,可讓學生觀察小蝌蚪、大魚鱗等的圖片幫助理解。)
②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a、為什么說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來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現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蟲”?為什么找到“三葉蟲”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斷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葉蟲”化石的圖片,介紹三葉蟲:三葉蟲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兩億多年以前已經滅絕。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它的化石,可以推斷出喜馬拉雅山巔曾是汪洋大海。)
(4)這三節寫了大自然中誰的語言?課文中的指的是什么?
(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等。)
(5)練習朗讀。
2、學習第一、五節。
(1)你還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齊讀第一、五小節。
(3)議答:如何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總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總也看不見。”
(4)小結:大自然有無窮的奧秘,如果同學們仔細觀察,認真動腦,你就會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四、朗讀指導。
讀句子時,要注意讀出句子的節奏和語氣。同時應做到邊讀邊想象,如讀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動的‘逗點’”,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樣子,蝌蚪在水中游動的情景。
本課是詩歌,要注意讀出韻味來。每一節的二、四兩行末尾都押“an”韻。韻腳要讀清楚,有的可以拉長一點聲音,如第二節中的“逗點”的“點”,“人間”的“間”都可以比別的字讀得長些。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出示卡片,認讀生詞。
語言、以為、說話、發現、已經、古老、化石、告訴、學習、人們、永遠
二、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讀方格中的生字,說說你記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記的?
在字形上,要讓學生注意到“訴”共七筆,最后一筆是“點”;“永”字第二筆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謎語“一口咬掉牛尾巴”記憶字形。
2、小組交流。
3、重點指導。
就:左右結構,右面沒有“撇”。
告:上邊的“牛”字豎不出頭,口訣“一口咬掉牛尾巴。”
訴:左右結構,右面“斤”上加一點。
4、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
本課有五個生字是左右結構的字。“化、語、訴、現”左窄右寬,“就”字的左右兩部分大致相等。要讓學生仔細觀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寫,并養成邊寫邊對照的習慣,這樣,就容易看到自己寫字上的進步,提高寫字的興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戲。
布置作業 :
1、讀拼音寫詞語。
2、把下面搭配恰當的詞連起來。
大自然的 化石
游動的 蝌蚪
古老的 語言
3、看圖,把下面的詞語組成句子。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8
聯系生活 拓展延伸
——人教版第2冊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說說課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生:魚鱗上有一個個圓圈是,這是在告訴我們小魚幾歲了。
生:“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瑪拉雅山巔是,這里在告訴人們:那曾是汪洋一片。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說明大家讀的很認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奇妙的大自然語言都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同學們請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魚鱗、以及三葉草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這張圖片(樹的年輪),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師,我看到樹樁。
生:好。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這里砍伐后的樹樁,樹樁上的圓圈叫做年輪,它記載著這棵樹的年齡,這也是。
生:老師,真的就在我們身邊啊!
師:對,就在我們身邊,請同學們聯系生活想一想,你們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燕子飛回來了,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兒紅了,就是告訴我們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生:老師,我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也是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師:我也知道,大雁南飛是告訴人們天氣涼了,出現月暈是要刮風的預兆,這也是。
生:老師,我覺得“沙塵暴:也是,可我聽不懂它對人們說什么?你能好訴我嗎?
師:這為同學提的好,“沙塵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吶喊,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報負。那么它究竟對人類說些什么?請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它批評那些亂砍伐樹木的人。
生:它在批評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
生:“紗塵暴“在大聲說:別在砍樹了,地球都快被你們弄成禿頭了,我能不發脾氣嗎,唿……唿……氣死我了!
師: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樣做你才不發脾氣呢?
生:多栽樹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會說:“多栽化,多種樹,山青水美的,誰有什么脾氣呀,我就這點要求。”
師:同學們想象可真豐富!“沙塵暴”的語言你聽懂了嗎?好,希望“沙塵暴”憤怒的吶喊能給一些人以警示吧。
評析:本教學片斷樹立了人文的理念,創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開發了課程。教師不是就教材而講教材,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拓展知識,提升情感。在學生自我體驗中明確了正確的價值觀。師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通過對話交流情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9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示例2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字略)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略)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 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結束。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 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并歸納: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并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并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時間先后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并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并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l)緯度的差異。 (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 (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又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略)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10
春的語言——桃樹上盛開著粉紅色的桃花;竹筍偷偷地從泥土里鉆出來,像胖娃娃似的;小樹發芽了;燕子從南方飛來;布谷鳥,谷谷叫……
夏的語言——池塘里開滿了白色和粉紅色的桃花;知了叫得歡;青蛙在荷葉上呱呱呱地叫;桂花到處香……
秋的語言——天空中的大雁、燕子向南方飛去;田野里,金黃的稻子笑彎了腰,棉花朵朵白,高粱漲紅了臉;柿子紅了;一片一片的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
冬的語言——河水結冰;雪花飄飄;人們穿上了棉衣,戴上了帽子,圍上了圍巾;白茫茫的一片大霧;臘梅花開了;天昏沉沉的,是下雪預兆……
晴天的語言——晚上星星多,月亮高掛;燕子飛得高;魚兒游得歡……
雨天的語言——蛛蛛收網;螞蟻往高處搬家;魚兒跳出水面;烏龜背上出汗;燕子飛得低;地面潮濕;烏云滾滾,雷聲隆隆;含羞草′含羞′(除人為觸碰)……
地震的語言——雞飛狗跳;老鼠跑出洞;青蛙、蛇躺在馬路上;井水變色變味、泛油泛泡;竹子開花;柳樹梢枯死;蒲公英在初冬季節就提前開了花……南山實驗學校南頭部二(1)班汪婷兒指導教師余虹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11
教學設計示例2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字略)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略)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 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本文以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腦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 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結束。 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 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并歸納: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 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并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并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時間先后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并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并歸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H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l)緯度的差異。 (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 (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又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略)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12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2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含練習)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實錄
.《大自然的語言》課堂教學實錄
.《大自然的語言》課課練
.《大自然的語言》同步練習
.《大自然的語言》評估測試練習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能力測試
.《大自然的語言》自學評估
.《大自然的語言》課標理念教學詳案
.《大自然的語言》說課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反思性案例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公開課教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綜合知識點
.《大自然的語言》有關資料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13
聯系生活 拓展延伸
——人教版第2冊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說說課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生:魚鱗上有一個個圓圈是,這是在告訴我們小魚幾歲了。
生:“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瑪拉雅山巔是,這里在告訴人們:那曾是汪洋一片。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說明大家讀的很認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奇妙的大自然語言都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同學們請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魚鱗、以及三葉草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這張圖片(樹的年輪),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師,我看到樹樁。
生:好。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這里砍伐后的樹樁,樹樁上的圓圈叫做年輪,它記載著這棵樹的年齡,這也是。
生:老師,真的就在我們身邊啊!
師:對,就在我們身邊,請同學們聯系生活想一想,你們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燕子飛回來了,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兒紅了,就是告訴我們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生:老師,我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也是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師:我也知道,大雁南飛是告訴人們天氣涼了,出現月暈是要刮風的預兆,這也是。
生:老師,我覺得“沙塵暴:也是,可我聽不懂它對人們說什么?你能好訴我嗎?
師:這為同學提的好,“沙塵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吶喊,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報負。那么它究竟對人類說些什么?請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它批評那些亂砍伐樹木的人。
生:它在批評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
生:“紗塵暴“在大聲說:別在砍樹了,地球都快被你們弄成禿頭了,我能不發脾氣嗎,唿……唿……氣死我了!
師: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樣做你才不發脾氣呢?
生:多栽樹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會說:“多栽化,多種樹,山青水美的,誰有什么脾氣呀,我就這點要求。”
師:同學們想象可真豐富!“沙塵暴”的語言你聽懂了嗎?好,希望“沙塵暴”憤怒的吶喊能給一些人以警示吧。
評析:本教學片斷樹立了人文的理念,創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開發了課程。教師不是就教材而講教材,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拓展知識,提升情感。在學生自我體驗中明確了正確的價值觀。師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通過對話交流情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
(待續)
11大自然的語言 篇14
請雙擊頁面,看看發生什么:-)
聯系生活 拓展延伸
——人教版第2冊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說說課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這是在告訴人們春天來了。
生:魚鱗上有一個個圓圈是,這是在告訴我們小魚幾歲了。
生:“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瑪拉雅山巔是,這里在告訴人們:那曾是汪洋一片。
師: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說明大家讀的很認真。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嗎?這些奇妙的大自然語言都來自實實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同學們請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魚鱗、以及三葉草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再看看這張圖片(樹的年輪),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師,我看到樹樁。
生:好。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這里砍伐后的樹樁,樹樁上的圓圈叫做年輪,它記載著這棵樹的年齡,這也是。
生:老師,真的就在我們身邊啊!
師:對,就在我們身邊,請同學們聯系生活想一想,你們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請講給大家聽一聽。
生:燕子飛回來了,是告訴我們春天來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兒紅了,就是告訴我們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飛要下雨了。
生:老師,我知道“螞蟻搬家”“蛇過道”也是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師:我也知道,大雁南飛是告訴人們天氣涼了,出現月暈是要刮風的預兆,這也是。
生:老師,我覺得“沙塵暴:也是,可我聽不懂它對人們說什么?你能好訴我嗎?
師:這為同學提的好,“沙塵暴“是,那是大自然的吶喊,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報負。那么它究竟對人類說些什么?請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它批評那些亂砍伐樹木的人。
生:它在批評人們不注意保護環境。
生:“紗塵暴“在大聲說:別在砍樹了,地球都快被你們弄成禿頭了,我能不發脾氣嗎,唿……唿……氣死我了!
師: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樣做你才不發脾氣呢?
生:多栽樹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會說:“多栽化,多種樹,山青水美的,誰有什么脾氣呀,我就這點要求。”
師:同學們想象可真豐富!“沙塵暴”的語言你聽懂了嗎?好,希望“沙塵暴”憤怒的吶喊能給一些人以警示吧。
評析:本教學片斷樹立了人文的理念,創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開發了課程。教師不是就教材而講教材,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拓展知識,提升情感。在學生自我體驗中明確了正確的價值觀。師生是平等合作的關系,通過對話交流情感,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
張廣祥感謝您的登錄